我出生在汉中城固县这样一个历代崇文尚字的地方,从小就想把字写好,如今已矢志不渝的努力了三十五个年头。借本集的付梓,把自己这些年学书的经历和心得整理如下:
初蒙着迷 由唐入帖
从七到十三岁,基本上处在一个痴爱的兴趣状态。主要表现在认真写仿影,热衷办板报,写板书,用心摹写报纸、杂志、老师的字和周围乡贤的对联、标语、碑刻、匾牌等。每见好的字迹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,每每流连忘返。后来随着认知面的拓宽,认识到中国文字承前启后,衍生多体,体有完法,代有经典。不追根,不溯源,没规律的乱写吃力不讨好。很容易终其一生只会是无明的『野狐禅』。
十四岁后,在陈善老师的指导下,由欧阳询的《九成宫醴泉铭》开始临写唐楷。为了取得显著扎实的成效,先在米字格里写中楷,蘸水在水泥地上临榜书,然后用铅笔在空白方格内背临空心字,并对帖逐一校正。三年后更临颜真卿的《多宝塔》和《麻姑仙坛》。在临写『唐楷』为主的同时,通过阅读一些书评、书论、书法常识以及一些传统经典的赏鉴,提高了认识,开阔了视野,学习兴趣逐渐广泛,并受宋启文先生的影响,由《高贞碑》转入汉魏时期经典碑帖的临习。
汉魏、明清参照期
清中期以后至民国时期,在金石学、碑学风尚的主导下,可谓是中国书法史上继承并出新的大繁荣时期。各种书体并存,百家争鸣百花齐放,使我在远学经典碑帖的同时,又能切身看到有所继承的,与之相对应的名家作品。这种生动鲜活的墨迹作品,极大的丰富了我的感性认识和临习欲望。在十多年时间里或篆、或隶、或行、或楷,废寝忘食,如饥似渴。所临习过的碑帖主要有:《张猛龙碑》,《张玄墓志》,《龙门二十品》,《爨宝子碑》,《爨龙颜碑》,《郑文公碑》,《四山摩崖》,《六朝墓志铭》,《石门颂》,《乙瑛碑》,《史晨碑》,《西狭颂》,少量的西周金文,《新莽嘉量》,邓石如、吴让之、吴昌硕三家的篆书,《兰亭序》,《怀仁集王书圣教序》以及王铎、傅山、徐渭、查士标、沈增植、王世镗等家的行草。随着临帖的深入,脱帖习作量也在加大,但在反复临,反复出的过程中,出现了以下三个始终突破不了的问题:一是不管以何体写,甚至多遍重复,总是有十之一、二的字或笔划不能周到;二是自己觉得很满意很大气、很生动的作品和古人相比就小气单调,滞弱生硬;三是无论如何用墨,也达不到古人那种沉着籍厚、莹润如玉,鲜妍清新、明媚如春的妙韵。
渐悟笔法 理性研习
就在疑惑而又不断临习的过程中,二○○○年的腊月,偶然在裱画店里见到署名为『孙子梦』的墨迹,初诧为前人所留,后知为当世甘肃天水成纪人。在他的笔下,每一个字都具有前人那种特有的墨色、线条和佳构天成的妙趣。嗣后一年多,得缘与先生见面,我就所疑惑的问题向先生请教,先生言:『书法之难,盖源于其妙,若无其妙,则无其难;而古人书法一望而知其为古人者,根本差别即在于劲道之妙,我们可以靠模仿得到古人的结构和外在风貌,却难以模仿其妙劲,可以靠年深日久的坚持苦练,得到某种半僵半活的「功夫」,但差之毫厘,失之古法远矣』。听完先生这番话,使我茅塞顿开,豁然释怀。先生见我求知心诚,便允收为徒,并在以后的时间里就他多年的实践、心得一一对我做了讲述和引导。
后在临摹法帖和阅读经典书论的过程中,发现古人对『书法之妙』皆有不同角度的阐述,如王羲之言『书者,玄伎也』;张旭言『书道玄微,难妄传授』;黄山谷言『世人但学兰亭面,欲换凡骨无金丹』;赵孟頫言『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,盖结字因时相传,用笔千古不易』,董其昌言『书道只在巧妙二字,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』等。所有这些前贤大家都在相关的说明书法之妙,妙不仅在结字,关键在用笔。这就说明书法之法,虽有『用笔法』(包括运笔、执笔)、『结字法』、『谋篇法』, 『用墨法』( 近现代人的提法,古人讲「见笔见墨﹂ 或讲质的优劣,不列为主法),但『用笔法』是根本法,核心法。『结字法』,『谋篇法』,『用墨法』,是个法,从古至今个法太多,无从一一把握。而只有掌握了根本法,才能究竟分判个法不同,才能借鉴而化用成己。否则就如『盲人摸象』,永远湮没在个法的海洋里,找不到头摸不到边,更谈不上以窥真貌了。过去二十年就犯了这个错误,临了不同书体的许多碑帖,只在面目上了解了中国书法的丰富性,而未达到理性的认知,所以丢失的多而消化吸收的少,徒费了几多岁月。
那么,能达到妙境的正确『用笔法』是什么呢?通过近十年的实践体会可以这样概括:第一,执笔要松,自指尖、手腕、肘肩无一处用力,无半分僵劲;第二,在 『松』的前提下,做到手不妄动、腕不妄动、去除断劲,培养肩、肘、腕、手整体运动的『通劲』;第三,损尽习惯上的『明劲』和心理上的『暗劲』,使胳膊通活自如,产生『轻灵劲』。嗣『松劲』、『通劲』、『轻灵劲』融会贯通之时,『妙劲』新生,『僵劲』尽去。如此大功告成,即能达到孙过庭所言 『心手双畅』陶情怡神的甘境了。
为了便于练『松劲』、『通劲』,并达到松透入微的『妙劲』,从二○○一年至今,我选择了习小楷和行草。在理性体味前人用笔妙意的前提下,临摹了黄山谷、王宠、祝允明、文徵明、赵孟頫、王羲之、钟繇等家的小楷以及『二王』、智永、张旭、怀素、孙过庭、米芾、赵孟頫、文徵明等家的行草。
终于经过上述三个阶段,三十五年的努力,特别是后十年对用笔法的理解和掌握,克解了多年困扰我的疑惑,告别了过去心昏拟效之方,手迷挥运之理,欲求雄强而剑拔弩张,欲求婉约而怯笔做作,欲求含蓄而晦涩枯滞的痛苦。基本达到了图真眼明,习草心亮,轻松自如,心手双畅的目的。但还未完全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,或者让人观之妙不可言的境界。我当孜孜以求之。
以上及本集所选的作品一并恳请诸尊长,法家及同仁们批评指正。
2011年4月于北京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